线上看精品(三十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越窑青瓷

青瓷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瓷器品种。因是以铁为主要着色剂,经高温还原气氛烧成后基本色调为青色,故而得名。历史上曾涌现出众多青瓷名窑,浙江宁绍一带的越窑即为典型代表之一。

浙江上林湖越窑遗址(杨俊艳拍摄)

越窑龙窑模型(杨俊艳拍摄)

越窑青瓷成熟于东汉,曾历经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及两宋的长期发展,千年窑火不息,产品享誉中外,深受世人珍爱。北京艺术博物馆藏越窑青瓷20多件,今甄选几件赏析如下。

西晋越窑青瓷蛙形水盂

西晋时期是越窑青瓷发展的高峰阶段,无论烧造工艺还是装饰艺术均得到了飞速进步。这件青瓷蛙形水盂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口径4厘米,底径5厘米,高4.5厘米。圆唇,敛口,丰肩,扁圆腹,饼形底。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露胎,局部有积釉和粘砂现象。整体设计巧妙,以器身为青蛙的身体,肩上贴饰蛙首、蛙尾及四肢。蛙首凸目高耸,蛙尾微微翘起,四肢捲缩匍匐,匠心独运,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成功塑造了浮游青蛙的生动艺术形象。

东晋越窑青瓷点彩四系罐

东晋时期,褐斑点彩成为了越窑青瓷重要的装饰技法之一,尽管色彩单一,布局死板,缺少变化,但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代彩瓷装饰技术的发展。以这件青瓷点彩四系罐为例,口径7.3厘米,底径7.4厘米,高12厘米。直口,圆唇,短颈,溜肩,圆腹,下腹斜收,平底略内凹。肩上刻划弦纹两圈,其下对称贴附四个条形横系。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近底处及底部无釉露胎,胎色暗红。系上均饰以褐色点彩,具有独特审美意蕴。

唐代越窑青瓷划花盖盒

唐代是越窑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陆羽《茶经》中有“越瓷类玉”“越瓷类冰”“越瓷青而茶色绿”的记载。陆龟蒙作诗《秘色越器》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如这件越窑青瓷划花盖盒,口径4.2厘米,通高2.4厘米。圆形,子母口,直腹,平底,留有三个支烧痕。通体施青釉,釉色匀润,青中闪黄,光泽柔和。盖面微微隆起,上刻划四瓣花叶纹,线条简练,奔放有力。

北宋越窑青瓷瓜棱执壶

北宋早中期,越窑青瓷继续蓬勃发展,器物以素面为主,同时也流行刻划花装饰。以馆藏越窑青瓷瓜棱执壶为例,口径4.6厘米,底径5.2厘米,高11.1厘米。弧口,粗颈,六瓣瓜棱形腹,圈足。肩上置管状弯流,两侧贴附双泥条系。柄虽残,但釉色古雅沉稳,釉面光洁莹润,釉质坚致细腻,给人以优美秀致、浑然天成之感。

结  语

孕育了千年的越窑青瓷,虽早已在青山绿水间繁华退却,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美瓷佳器,令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