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讲座|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彩绘瓷·青花瓷(一)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古代彩绘瓷装饰工艺与艺术研究》是2021年度北京艺术博物馆的重要课题。该课题的负责人、研究馆员杨俊艳女士是北京艺术博物馆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古陶瓷鉴定研究。2021年,杨老师的课题入选了北京市文物局“一对一”科研帮带项目,在完成课题的同时,还举办了讲座、实物观摩等活动,受到了广泛关注。2021年5月、7月杨老师从青花彩绘工艺与艺术的角度,举办了两次关于馆藏青花瓷的讲座,以实物观摩来讲授了青花瓷的时代特点与鉴定要点。


青花的简史

青花瓷是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直接在瓷坯胎体上绘画,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然后入窑经高温还原气氛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成品以白地蓝花为基本特征,图案装饰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效果。青花瓷经历了唐代创烧,元代成熟,明清鼎盛。

巩义白河窑出土唐青花瓷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图片来源:北京艺术博物馆编《中国古瓷窑大系·中国巩义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

本世纪初,在巩义窑黄冶和白河遗址的唐代晚期地层中,均出土有少量青花瓷片。从考古地层学上解决了唐青花产地与时代问题。从瓷片断面看,胎体坚实,烧成温度较高,为1200~1230℃。釉面洁白,青花绘在釉下,呈色鲜艳。上世纪80年代,扬州唐城遗址也出土了一些青花瓷片,图案以花卉和菱形几何纹为主,风格与巩义窑完全一致。1998年,唐代“黑石号”沉船被打捞,里面发现的9世纪青花瓷与巩义窑出土唐青花瓷片特征一致,为巩义窑产品。

景德镇御窑厂(拍摄:杨俊艳)

元代,江西的景德镇窑也开始烧造青花瓷器,即著名的“元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朝廷相继在景德镇设置官窑,钦命朝廷官员监督,征调国内最杰出的工匠和画师,不惜工本,烧造出供皇室把玩、享用、赏赐的官窑青花瓷器。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时期,从未间断。


青花的影响

受景德镇青花影响,国内许多窑场也兴起了一股强劲的“青花风”,烧造出了独具地域特色与风格的青花瓷。比如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潮州窑、福建德化窑,烧制以外销为主的青花产品。北方地区河北磁州窑清代烧制的青花元宝枕成为北方民窑瓷器的热销品。陕西耀州窑,清末民国时期以烧造民用青花瓷为主,在瓷器上出现“三民主义”“还我河山”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字图案。同时,青花对其他国家瓷器的烧造也影响颇深。17世纪早期,日本佐贺县有田町受景德镇影响,开始生产青花瓷器——日本青花瓷出现,并一直延烧至今。此外,还有伊朗青花、越南青花、朝鲜青花等。

青花兔纹盘,江户时代(1660-1670年),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图片来源:百年远航——江户名瓷伊万里展

(北京艺术博物馆2012年)


青花的钴料

以景德镇青花为例,因各个历史时期绘画的原料——钴料产地不同,以及绘画技法、社会审美的变化,故形成了鲜明的时代工艺特征与艺术特色。中国古代青花瓷的钴料使用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的历史变化:

(一)唐青花钴料为进口低锰钴矿,接近巩义窑唐三彩中的蓝彩。

20世纪80年代,扬州出土唐青花瓷片

(二)元代及明初使用进口钴料——苏麻离青,发色艳丽,有自然形成的铁锈斑(结晶斑),侧光下泛锡光。

明永乐青花一把莲纹大盘(盘心)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一把莲纹是指以折枝莲花、莲叶和莲蓬为主体,搭配茨菰、红蓼、香蒲、浮萍等水生植物,并用锦带捆扎成束状的莲花纹。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以北宋中晚期的耀州窑青瓷最流行,明代早期景德镇窑青花瓷上的一把莲纹装饰盛极一时,其中尤以大盘最为常见,有着“一品清廉”的象征寓意。

(三)明代中期(成化、弘治及正德早期),使用主产于江西乐平的平等青料。这种青料含铁量少,烧成后,色泽淡雅,清丽雅致。

明弘治青花夔龙纹碗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四)明代嘉靖、万历时期,使用进口回青料与国产石子青料混合而成的青料,青花色调蓝中泛紫,浓重而鲜艳。

明万历青花人物纹盘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五)明代末期以致整个清代的景德镇窑青花多用国产浙料。其中,清代康熙时期还使用主产自云南的珠明料,青花色泽明快,色阶丰富。雍正、乾隆时期的青花选用上等浙料,雍正青花发色稳定、清丽幽雅;乾隆青花色泽普遍蓝中泛灰,个别的呈色青翠鲜艳。

使用珠明料的康熙青花人物纹罐(局部)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雍正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盘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乾隆淡描青花九龙纹盘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代嘉庆以后,景德镇青花瓷随着社会经济的衰退而每况愈下。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已经无法再保持过去的繁荣,在数量和质量上明显下降,品种上亦有所减少。嘉庆初期青花的造型、纹饰基本沿袭乾隆朝的传统器物,很少有创新。道光以后,青花色调灰暗,且有飘浮感,釉面泛白出皱,波浪现象明显。

清道光青花云龙纹碗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彩绘技法

每个时期的青花彩绘技法均不相同,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采用小笔触渲染绘画技法。明中期至万历时期青花,采用勾线平涂绘画技法。

采用勾线平涂绘画技法绘画的青花瓷片

明中期,北京市西城区毛家湾出土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代康熙青花最具时代特征。其采用分水绘画技法,生动描绘出景物的阴阳向背与远近疏密。色阶丰富,层次分明,故又有“五彩青花”的美称。雍正时期的青花则主要采用点子皴、平涂等绘画技法,颇具绘画立体效果。

清康熙青花婴戏图罐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代前期,还有一种青花,在绘画上刻意模仿永乐、宣德时期进口青料的自然晕散效果,故意在纹饰线条中重笔点染,因此形成特殊的斑点装饰特征。

明初进口青料的自然晕散效果

北京市西城区毛家湾出土

清代故意在纹饰线条中重笔点染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青花图样

每个时代绘画图案都有时代特点,常见的青花图案如龙、花卉、人物故事等都可以作为辨别时代的依据。这里以龙纹和莲瓣纹为例:

龙纹是瓷器中的代表纹样,青花瓷器上的龙纹非常流行,从龙爪上即可进行断代:元青花瓷器上的龙纹多为三爪和四爪。另外,小头细颈,有胡无须,背脊似火焰,肘毛象飘带,颇具时代特色。明清官窑青花瓷器上的龙纹主要是五爪,民窑则为四爪。

清康熙官窑青花龙纹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乾隆官窑青花龙纹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青花瓷器上的莲瓣纹也是鉴定重要依据之一。如元青花变形莲瓣纹的莲瓣之间互不相连,轮廓线一粗一细,留有空隙。明洪武莲瓣相互借边。以后各代变形莲瓣纹的莲瓣画法均不相同,清代明显呈现图案化风格。

元青花中互不相连的莲瓣纹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明洪武青花中相互借边的莲瓣纹

景德镇御窑厂出土

明嘉靖青花莲瓣纹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烧造工艺

元代及明初青花多数器底无釉。琢器分段拉坯成型后再粘接而成,故接缝明显。底足平切,侧棱斜削,刀痕宽而自然。器底露胎呈火石红色,有时可见黄褐色斑点。元青花器底常带有不规则的釉斑。明初大盘的圈足,俗称“鲫鱼背”。清代盘碗类器物的圈足因修整圆润光滑,则被称为“泥鳅背”。

明永宣青花大盘的细砂底和“鲫鱼背”圈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清乾隆淡描青花九龙纹盘底“泥鳅背”圈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综合判断

瓷器文物的鉴定是一个反复实践、长期积累经验与真伪仔细对比的过程。实物观摩尤为重要,不断观察,常学常新,时摸时悟。在青花瓷器的赏鉴时,除了其特有工艺,还应该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款识。明清时期,是古代瓷器各种款识发展成熟完备的时期,按用途可分为纪年款、堂名款、人名款、吉祥款与诗句款等各类,其中与年代鉴定最为密切相关的是帝王年号款,也称朝代款。通过观察款识的书写样式、风格、艺术水平,也可作为判断时代真伪的辅助。

(二)胎釉。元代青花胎体厚重,断面有气孔和杂质,地釉白中泛青。清代青花胎体更薄,断面极少有气孔和杂质,地釉洁白。略微白中泛青。明代介于元与清之间。

(三)造型。青花瓷的造型式样繁多,新造型层出不穷,或曲线圆润,或清秀雅致。

除了各种日常生活所需实用器皿外,还有各种陈设用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