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之五十八——馆藏丁元公款《关羽像图轴》

关羽形象出现较早,且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依清初姜宸英所记,在陈光大年间已有关公祠。依明王世贞“尚未表章”一说可知,陈隋间官方尚未助力推崇关羽。至唐代,关羽虽已是武成王庙中六十四个从祀名将之一。但祭祀时,武成王、张良、十哲前均供有酒醢,而关羽等从祀者则没有,可见当时地位并不太高。至五代,经国子博士蔡同文奏请,武成王庙中关羽才祀享。宋元时,随着朝廷对关羽崇拜推波助澜,及三国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关羽崇拜才普遍流行,其艺术形象也逐渐定型。

1909年在内蒙古黑水城(西夏遗址)发现《义勇武安王像》(图1)。图中关羽神情凌然地端坐于交椅,头扎软巾,面留五绺长须,披袍挂甲,一手握拳,一手五指张开撑于大腿。关羽前后绘有将士5人,分持大刀、盾牌、金印及“关”字旌旗等环侍。据考,此图为宋金时期山西平阳府(临汾)一带“平水版”墨线印本,时间不早于宋宣和五年。图中关羽“丹凤眼、五绺长须,披袍挂甲”形象后为历朝效仿、沿袭、定型。明清水陆画及坊间所见书籍插图中的关羽形象基本如此。如山西省稷山县青龙寺腰殿南壁的元代《往古为国亡躯神众》中的关羽形象、山西省右玉城内宝宁寺中《左第五十往古为国亡躯一切将士众》中的关羽形象、河北省石家庄毗卢寺中《三界诸神图(崇宁护国真君)》中的关羽形象等水陆画作品;以及元代建阳书坊刊行的《三国志平话》(《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书名页“三顾茅庐”故事中的关羽形象等书籍插画作品,可引为佐证。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有一幅丁元公款《关羽像图轴》(图2),画中关羽形象与上述作品如出一辙。画面左下有行楷小字题款“弟子丁元公沐手敬写”,款下钤葫芦形朱文印“元公”。全画纵188厘米,横92厘米,如此宏阔的幅面表明此作品很可能是壁画底本,或悬于大殿的水陆画。

画中关羽悠然立于云端,伟躯长髯,头戴蓝色丝巾软帽,身披绿色战袍。右手捋须,左手按剑。“赤面凤眼、五绺长须、隆鼻大耳”的面部特征与其他作品并无二致,表情威严庄重,傲视前方。周边缭绕的云气,使斯人犹如从天而降。从形象刻画看,画家运笔刚健,衣褶线条如草篆,老辣而秀美,工整而不繁缛,生动多样。须发、躯干、衣装分作高古游丝、铁线、折芦、琴弦描法,各臻其妙。关羽与持刀而侍的周仓比例协调,主仆关系明确。全画施色典雅,适当的皴染凸显了人物结构和云气状貌。

清代刘晚荣在《藏修堂丛书》中评丁元公画关羽“长丈余,凌然有生气,人称妙品。”此画虽然也为丈余佳作,然画风更近民国,与丁元公传世人物画中古趣盎然的形象相距甚远。可推断此画为民国托名之作。与北京艺博这件巨幅纸本关羽画类似者,有故宫博物院所藏明商喜《关羽擒将图轴》,均不排除是水陆壁画底本的可能性。关羽图像逐渐增多,寄托了人们一种道德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普遍价值。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