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之四十六——竹刻刘海戏金蟾纹笔筒

竹刻刘海戏金蟾纹笔筒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文人审美的日渐流行,案头文玩成为风流雅士与皇亲贵戚的宠爱之物,这些精致的文玩多以竹、木、牙、角制成。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竹刻工艺品。竹制品与古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竹简与竹胎漆器这些日常用品;南北朝时期竹子进入艺术创作领域,成为制作工艺品的材料,宋元时竹子成为文人画的重要题材,这使得古人对竹子的喜爱和认识程度不断加深,再者竹材廉价易得,到了明代中后期竹刻艺术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明清时期的竹刻因为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竹刻松脆易蛀,能够存世的数量稀少。北京艺术博物馆馆藏的明清时期竹刻文物80多件,基本涵盖了竹刻品中所有见到的各种技艺。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清代竹刻刘海戏金纹笔筒以浅浮雕形式刻划,细部又用阴线雕刻,人物衣褶袖口深剜入里,极富立体感;下摆的衣纹飘向一侧,似被风吹起,配上刘海开怀而笑的神态,使得整个作品呈现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



刘海是五代时期人,曾中过进士官至宰相,后来悟道成仙,道号“海蟾子”。传说他收服三足金蟾,金蟾能吐金币,刘海走到哪儿就把金币撒到哪儿,救济了不少穷人,为后人传颂。刘海戏金蟾的图案常出现在工艺品上寓意多福多财。笔筒画面中的刘海宽额披发,满脸含笑,一脚在前一脚在后,背后背一只葫芦,右手拿扫帚执于身后,扫帚的头部有一只金蟾。除此以外,笔筒的其他部分素面无纹,尽显竹子本身的纹理质地,体现出文人审美清雅简洁的一面。